調查報導類
調查報導獎
- 台灣長照2.0上路多年,許多住宿機構仍綁縛失智長者,令人震驚。《今周刊》調查發現,因人力短缺與管理困難,物理與藥物約束成常態,長者健康惡化。衛福部估30年後失智人口逾90萬,屆時綑綁會是唯一解方嗎?我們走訪雲林與東勢,見證「零約束」與在地支持的可能。盼長照3.0推動「論質計酬」,翻轉現狀,讓長者尊嚴終老。
數位創新類
數位創新獎
- 臺灣失智人口與日俱增,醫療資源和社會照護體系的壓力日益加劇,改善生活型態並推動早期診斷與治療,已成為減緩失智症影響的關鍵。 本作品聚焦於「個人生活型態」對失智症的影響,並探討其對家庭、社會及國家的整體影響,並提出如何透過治療新藥問世及「失智症政策綱領3.0」整合資源,強化政策與社會支持,因應失智症的挑戰。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即時新聞獎
- 殯儀館常被視為嫌惡設施,隨著台北市第一殯儀館拆除,新北殯儀館也陷入改建與遷移爭議。在地居民發起改建連署。透過報導與分析,讓讀者瞭解這兩地殯儀館的歷史淵源、爭議根源及未來可能影響與衝擊。面對死亡率上升、殯葬需求增加,全台殯儀館興建屢遭抗爭,未來安葬與生活間的平衡與抉擇,將從殯葬儀式調整等方向尋找解方。
- 因作家瓊瑤輕生引發各界關注,進而報導探討善終及病人自主權議題,呈現安寧緩和醫療、病人自主權利法等相關制度運作,並聚焦安樂死合法性爭議同時,也強調提早規劃醫療決策,減少臨終痛苦與家屬壓力。同時,更關注台灣高齡者自殺率高居高不下,提供警訊與求助資源,盼提高社會對高齡者心理、生理健康及生命尊嚴議題的重視。
- 大家提到意外死亡,常聯想到車禍或猝死,卻忽略高齡者跌倒的風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者一人獨居,若跌倒昏迷,恐數日後才被發現。送餐服務解決購餐不便外,更是社會安全的關懷網絡,降低風險。老人跌倒致死率僅次於車禍,透過此議題連結送餐服務,呼籲社會關注高齡生活風險,思考政府與民間如何協力打造安全老後。
專題報導獎
- 日本、南韓面臨孤獨死衝擊,研究將原因指向高齡化,一人宅的激增,而這兩大條件,台灣都有了,想要安老、善終,布滿荊棘。孤獨死在台灣層出不窮,團隊深入調查,特清業者告知案量「淡季不淡」,台南鄭晴而里長,一年處理6件孤獨死,現場慘不忍睹。學者示警,孤獨死將日益普遍,再不擬出對策,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將招架不住。
- 跨國婚姻開放逾30年,許多新住民邁入中老年,也面臨長照困境。本報導揭示其照顧困境,並訪問服務新住民的組織,指出長照資訊不夠友善、缺乏多語服務,以及家人反對申請等問題,並提出培訓長照通譯、提升文化敏感度等改善建議,期盼社會理解新住民的長照困境與貢獻,推動更包容的長照政策,讓新住民的長照家庭獲得適切協助。
- 本專題探討中高齡就業歧視、老宅困境、居家醫療落差、在地安老實踐與孤獨死議題。團隊走訪城市與偏鄉,透過對長者、照顧者、企業與政府單位的多面向訪談,輔以官方統計、實地觀察與人物故事,完整呈現台灣衝擊「超高齡社會」的真實情境,期待檢視制度缺口,結合國內外先例與專家見解,提出因應之道,期盼各界關注與對話。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即時新聞獎
- 超高齡社會來臨,銀髮族電動代步器需求攀升卻釀交通亂象。近五年高齡者交通事故逾32萬件,112年電動代步器致死者全為65歲以上長者,目前國內將「電動代步器」視為醫療器材,交通部將它定義為「行人」,而非「車輛」,法規定義仍存爭議,銀髮族騎乘上路,危險與困難重重,臺灣長者的道路環境及意識,如何提升,備受各界關注。
- 現在老人、老宅「雙老」問題越來越嚴重,無電梯老宅讓長輩出門困難,影響健康與社會參與,進而加重長照需求與負擔。採訪團隊找到銀髮族講述心聲,也提供建設性解方,若等待都市更新,緩不濟急,政府須重新思考社宅的規定、健全不年齡歧視的租屋市場等協助長輩,透過爬梳數據、找到個案、剖析觀察,邀大家關注銀髮族居住正義
- 台灣現在許多高齡長者,屬於「戰後嬰兒潮」,不少人有經濟能力,年邁時不想造成下一代的負擔,因此想自己為自己投保,但卻礙於法令,除非經歷家暴才可獨立納保。長者們認爲,這樣的法令,是變相否認他們獨立自主性,民間團體也接獲不少案例,有長者因與子女關係疏離,或並未同住同一縣市,這樣的法條,徒增困擾。
單篇專題報導獎
-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近四分之一長者面臨租屋困難,政府推動社宅,期待解決老年租屋的困境,但卻資源有限,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實施青銀共居的國家,而這樣的共生模式,跨世代的居住政策,在台灣可行嗎? 你我都會變老,邁入人生這個階段的同時,期待老有所居,每位長輩都能安居、適得其所,讓老後生活健康無憂、精彩豐富。
- 哥哥揪妹妹、弟媳約妯娌,八名長輩熱熱鬧鬧一起到醫院進行《病人自主權利法》諮商。原來是大哥身體微恙,聽聞此法提供預立醫囑,可為人生最後階段做準備。除了安老,如何善終、不讓生命無意義延長,是許多長輩掛心的問題。專題記錄諮商過程,探訪簽署者動機及子女反應,以說故事的方式讓觀眾更加了解病主法。
- 根據刑事局統計,2024年65歲以上被詐騙的長者超過9000人,平均每天約有25名老人上當受騙。不少年長者被詐騙集團視為”肥羊中的肥羊”,認為他們「有錢又有閒」,損失金額經常在百萬上下。但老人家閱歷豐富、閱人無數,理當不容易被騙才對,怎麼還會中了詐騙集團的招數?本報導訪問到兩名受騙長者,一塊了解他們如何掉入陷阱。
系列專題報導獎
- 據政府統計,每年有超過15萬人因需照顧家人,不得已離開職場。 採訪團隊找到實際個案,聆聽血淚心聲,再訪問願意給員工長照協助的企業,提供建設性解方;同時,更發現有重症家庭,既找不到居服員、也無法去日照,只好獨自苦撐,凸顯政策忽視機構照顧的需求,用補助掐住照顧者選擇,迎接長照3.0,政府須務實了解長照家庭需要。
- 失智症不僅帶來醫療與長照問題,更牽涉複雜的社會犯罪議題。本系列報導,從金融及法律角度,探討失智詐騙犯罪問題;從長照角度,檢討年輕型失智及老年型失智照顧的困境;從科技角度,檢視如何預防失智與走失;從醫療角度,分析失智善終面臨的生死難題。唯有完善制度政策,才不會讓「遺忘的你」,成為「被社會遺忘的你」。
- 從高雄田寮到苗栗南庄、從南投仁愛鄉到嘉義新港,一群醫師選擇不離不棄,守在最需要的角落。他們,有的年近七旬、病後仍上山巡診;有的放棄城市發展,返鄉服務;有的創設互助家庭,溫暖失智照護者;也有人以菜園為起點,打造長者共生社區,看在偏鄉發光的醫者們,如何用愛與堅持,在資源嚴重缺乏下,守住長者的健康與尊嚴。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即時新聞獎
- 每位失智長輩的走失,都是一個家庭的焦急與不安。報導專訪社工、醫生、警察、律師等專家,從走失成因、緊急協尋流程、預防措施,到財產保護等,建構完整失智防護網,同時,介紹個人定位器、愛的手鍊等輔具,以及「失智友善社區」理念,強調預防走失應靠社區支持與科技輔助,保有長者外出自由,鼓勵全民共同守護失智者安全。
- 2024/12/04瓊瑤離世,再次掀起善終議題的討論,而今年又適逢「病人自主權利法」五週年,因而訪問爺奶對善終的想法、以及對「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認識情況;並且從不同面向介紹「病人自主權利法」,讓高齡者知道臺灣合法善終的方式,以及醫療自主的權利,並且鼓勵提前與家人討論臨終醫療方式,守護告別時刻的生命品質與尊嚴。
- 立法院去年底三讀修正「就業服務法」,80歲以上長者聘僱外籍看護免經醫療機構評估,各界意見不一,民間團體憂心產生照顧排擠效應,導致重度失能、失智者面臨請不到看護的困境,此篇新聞報導民間團體的擔憂與現況反映、第一線醫師的觀察,以及政府初步的因應。
專題報導獎
- 本報導聚焦新住民女性在尋求長照資源時,面臨語言隔閡、資訊不足、文化差異、經濟壓力及身分限制等困難,難以獲得適切的長照協助,同時,探討如何凝聚政府、社區組織及新住民自身的力量,建構多元共融長照支持網絡。另外,也呈現南洋台灣姐妹會等團體,提出的具體政策建議,並提供實質的求助管道,提供新住民聽眾參考。
- 社會大眾對「老」經常伴隨著偏見,針對「獨居」+「老人」,也會產生一種很可憐,需要幫助的感覺! 本報導透過街訪與深入到龍山老人服務中心,帶大家來了解現代人的觀念以及各種生活型態。破除「獨居」不等於「孤獨」,「老人」也不等於很可憐的一種狀態的想法及觀念!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依然可以很快樂、很充實、很精彩!
- 深入了解視障獨居老人的生活,探討他們面臨的生活挑戰。從煮飯、打掃、購物等基本需求,到出門行動上的諸多限制。以及因視力受損,更增加跌倒、服藥困難、就醫不便等健康風險,也使他們更加覺得孤獨與疏離,甚至陷入憂鬱或自我封閉。邀請大家關注這群長輩,傾聽他們的需求與心聲,陪伴他們走出孤寂,尋回生活的光亮與溫暖。
大專院校類
新聞報導獎
- 許多重返職場的二度就業者,雖具備豐富經驗與成熟態度,但面對科技與體力挑戰時,仍需更多支持和協助,因此,政府和民間機構透過政策獎勵和就業培訓等方式,幫助他們開啟職涯「第二春」。其中,許多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選擇重返職場,更在其中發揮所長,這些故事是他們自我突破的縮影,同時也為全齡友善職場注入新啟發。
數位創新獎
- 透過不同角度,記錄日常生活的點滴,觀察理念如何在行動中體現,人們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平衡,而面對孤獨,有人選擇適應並找到內心的平靜,有人則積極改變,為自己創造新的可能。無論是追求獨立、逃離社會框架,或是單純習慣一個人的節奏,每個選擇都反映不同的價值觀,從中也見證人們如何實現、適應,並最終擁抱「孤獨」。
- 患有輕度失智症,曾擔任廚師的97歲艾伯伯,透過「老艾上菜」活動,從菜單設計到下廚上菜全程參與,重拾成就感,展現自信與光彩。 照護不僅僅是因應疾病本身,更是對生命故事的回應與陪伴。本作品是對高齡長照現場的一份溫柔提醒:「失智症的背後是一個人!」期望「以人為本」的照護模式,能成為未來高齡長照的日常風景。
歷屆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