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導類
調查報導獎
- 在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此刻,我們可能都聽過「長照2.0」,但長照服務有被熟知且善用嗎?作品透過四則系列報導,點出「長照2.0」推行至今各面向所遭遇到的問題,包括C據點、居家照顧、在宅醫療、照顧者服務,並提出建議、給予解方;期待有需要的人,都能熟知資源管道,找到最適合的照顧方式。
數位創新類
數位創新獎
- 他們是不一樣的殺人犯,他們從無前科,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人,因不堪長照壓力而殺人。近十年,全台累計97件。採訪團隊採訪犯案者周邊親友,研讀調查報告、判決書,試圖還原不為人知的照顧現場與創傷,看見這些子女、父母、配偶為何做出無法回頭的選擇,並探討如何能讓他們在懸崖邊踩下煞車。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突發新聞獎
- 因人口外流,嘉義縣布袋鎮正義國小 30 年前遭到廢校,2006 年菜舖社區推動認養廢校,經長達 15 年爭取,才獲得主管機關允諾。社區透過「農村再生」計畫資源,讓廢校空間變身為新的社區長照據點。讓阿公阿嬤們回到小時候的學校,重新當起同學,一起做早操、吃營養午餐,並在重生的廢校裡展開老中青三代的互助生活。
-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裝扮幹練,身穿西裝褲裝及高跟鞋還能跑行程,從美國前來訪問亞洲多國,精神奕奕、思緒敏捷,體力和耐力讓人完全看不出已82歲,一改民眾心中「老人家體力不好」、「年紀大記憶差」的成見,內文分享她培養體力的方式及醫師專業建議,提供銀髮族自勉,或希望自己年紀增長後也能維持體力者參考。
- 隨著高齡人口比例增高、加上後疫情時代對於免疫力的需求提高,對於維生素營養品的需求也增加,不少醫師都提出「一天一維生素D」對身體的益處, 但國衛院新發出的研究卻指出,維生素D恐增加失智風險,讓民眾相當恐慌,針對該份研究,Heho健康請教專業醫師,釐清到底維生素D是否適用於長者或各年齡層階段的族群。
專題報導獎
- 高齡社會中,住院看護納入健保政策是照顧議題的重要一環。將部分看護費用納入健保給付,能舒緩家屬照顧壓力和自聘看護的經濟負擔等;而越常見的「老老照護」風險,也能獲得緩解、增加照護品質。本系列專題分析其中利弊、困境,並以花蓮門諾醫院施行20年的實踐策略作為重要借鑒,看見照護品質提升的種種可能。
- 台灣首套探討「長照與移工」兩制度矛盾衝突的深度報導,透過5篇故事展現當代家庭的長照困境。團隊突破疫情下的採訪限制,不但將受訪者心境繪成「圖鑑」,當讀者閱讀到特定段落時,還會親耳聽到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報導製作精確資訊圖表,讓讀者了解制度斷鏈造成的社會現象;並借鏡國外制度,對政府現行政策提出建言。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突發新聞獎
- 據內政部統計,台北市住宅超過一半沒有電梯,不少住在老公寓的長輩,不方便爬上爬下,寧可待在家中不出門,人老屋老的問題持續惡化。但老公寓加裝電梯,費用高昂、整合出資不易、還有違建問題,目前電梯增建案可執行率僅約一成,如何為困守老公寓中的長者開啟一道門,是高齡台灣正面臨的一大挑戰
- 本報導翻轉社會大眾對長者的刻板印象,「退休,才是追夢的新起點」,平均年齡60歲的熟齡爺奶,不僅拍影片、代言產品,甚至還受邀走秀,在新媒體當紅世代成為網紅,發揮「銀」響力,帶著豐富精彩的人生閱歷,勇敢跨越舒適圈,找到自我價值,讓「老有所用,退而不休」不再只是口號,實踐「人生六十才開始」的真諦。
- 「雅布書卡嫩」是位在蘭嶼的私人護理所,負責人張淑蘭長期致力離島長照,但蘭嶼達悟文化與西方醫療和健保制度三方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隔閡。本報導以讓張淑蘭說自己故事的方式,來串出離島長照的環境與困難,藉此喚起大眾對偏鄉和離島長照與醫療的重視。
單篇專題報導獎
- 當有一天,你連自己都忘了,你該如何活下去?有人說,得了失智症,這輩子就沒救了,但真的就這樣嗎?李富城,資深氣象主播,疑似失智症初期。94歲林添發,弘道基金會大林志工站創辦人,罹患失智症超過20年。劉仁海牧師,兩家公益基金會董事長,罹患失智症超過十年,他們不因為失智而恐慌,還活出精采人生下半場!
- 當新冠疫情將台灣的確診人數推向高峰,確診死亡案例中,更有三至四成來自長照機構內的個案時,長照機構的防疫能力開始被關注。此報導,突顯長照機構裡被照顧者身體相對孱弱,爭取時間格外重要,同時探討如何銜接長照與醫療系統間的時間差,加速通報,讓患者能及早用藥治療,協助長照機構度過難關。
- 83歲的央行前總裁彭淮南,原本住在沒有電梯的老公寓裡,但在2022年初被發現搬了新家。根據統計,全台超過7成長者,住在沒有電梯住宅。為什麼不像彭淮南一樣,換到電梯大廈呢?除經濟上的考量,還有什麼原因,讓他們寧願守著老宅?雙北市府推出「樓梯換電梯之高齡換屋計畫」,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帶您來了解!
系列專題報導獎
- 65歲的喜德阿公,他養雞的產蛋率,在雙崎部落一直保持第一名。突然間,同部落85歲的清慶阿公以及62歲的囍妹阿姨,開始悄悄贏過他。喜德阿公這才發現,原來他們竟藏有更厲害秘訣…。推動「友雞」生活的楊環靜為了幫助自己的父母,開始這一連串的理念與實踐,也透過居家養雞,讓更多長者重獲尊嚴和成就感。
- 高齡浪潮下,如果把校園閒置教室,轉型為長照服務空間運用,您同意嗎?台北市在芝山國小推動第一個案例,但過程中來自家長的反彈不斷,究竟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另外我們也走入老松國小,校內設立失智據點,孩子的笑聲成為長者的良藥,如何讓社區實現扶老攜幼的理想?老幼共學如何打破年齡隔閡?
- 老宅困老人,成了城市角落難以忽視的「雙老危機」,「老有所居」成了實踐老年居住正義的一大目標。透過第一線直擊,揭開高齡者「居住」的困境,面對長者居住問題,政府祭出各項政策配套,包括租金補貼、包租代管、社宅政策,但進一步追蹤,卻發現許多政策「看得到卻吃不到」,「何處是我家」也成了高齡長者共同的心聲。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突發新聞獎
- 老後的一百種生活方式您要選擇哪一種?突擊訪問彰化金齡社區長輩們,30幾位穿著小精靈表演服的阿公阿嬤們正忙著練習舞步,積極為登上臺北小巨蛋的「仙角百老匯」準備。作品也透過探究仙角百老匯舞臺秀活動終結與轉型原因,提醒政府、社福機構、社會各界人士應因應不同世代與背景的樂齡族需求來規劃活躍老化措施。
- 臺東人口外移嚴重、族群多元,老老照顧現象普遍,雖然長照服務覆蓋率居全國第三,但醫療資源集中臺東市、且南北狹長、幅員廣闊構成挑戰。作品報導「樂智幸福家園」提供介於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服務,銜接醫療端與社區端,培育照護人力、開發照護模式,彌補了臺東失智照護戰略缺口。
-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老年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更需要被重視,然而華人社會忌諱談性,年長者的性需求常常被忽視,更有許多人用偏見與道德捆綁老年人的情慾,高齡者性親密的需求,已然成為一個極待關注的社會問題,透過報導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創全臺先例設置「榮莒室」,一起用開放及正確的心態面對老人性需求。
專題報導獎
- 作品報導苗栗後龍水尾社區的長輩會每週六主動又準時的到社區活動中心「阿嬤ㄟ胖」,對著麵糰揉揉又捏捏,一邊「抬槓」一邊動手,就連做錯都覺得好笑,對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嬤來說,笑聲比出爐的麵包還要多。透過「阿嬤ㄟ胖」,看到社區長輩運用在地農特產製作一塊塊用「快樂」做形狀的麵包,一起在地老化、健康老化。
- 作品報導在蘇澳大坑罟社區的老居民們,為了把社區青壯年找回來,發展出一系列以關懷陸蟹、保護陸蟹的海濱環境教育課程。退而不休的老居民們,為了家鄉的永續,不斷修正、精進課程,相信他們距離「用打造守護陸蟹的海濱環教基地,為老社區創生」的夢想已不遠,這個努力的過程也為臺灣偏鄉老社區再生帶來很好的示範。
- 臺灣擁有豐富多彩的族群文化。但因著時光流轉,逐漸變成一個以「華語為主」的語言環境,原有母語文化快速流失,導致屬於該族群的獨特文化也跟著消失。本專題邀請兩位語言教育長者:八十的台語教師東俊卿,及年近七十的泰雅語教師陳香英,分享他們如何將自己身上擁有的珍貴文化傳承下去。
大專院校類
新聞報導獎
- 高齡化與少子化的人口發展趨勢下,「推展代間學習方案」已成為風潮。本作品透過報導台中客委會「伯公照護站老幼同樂學客語活動」及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鄭堯任在「老幼共學」的議題基礎上,結合了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選擇在台灣具有民族情懷的棒球運動為媒介,開創了幼老棒球隊,高互動性的活動能消弭長者與兒童的距離感,也讓他們在交流過程中減少代溝,促進世代學習,呈現老幼共學的創新可能。
- 報導聚焦在高齡者的數位應用,期盼閱聽眾能藉由報導,了解長者在21世紀科技迅速發展之下的數位落差鴻溝。民間機構開班授課,協助銀髮族使用手機;近年也出現培養樂齡網紅的團隊;政府正著手規劃下期數位平權計畫。友善長者的數位環境,使即將迎來超高齡化的台灣社會能包容更多的各式族群。
數位創新獎
- 本作品透過訪問,讓大眾關注年邁榮民目前心理狀態與生活現況。報眷村在台已有六十餘年,曾經的軍眷與榮民們現已垂垂老矣,而又歷經1980年代的眷村改建,不僅影響他們既有的生活型態,同時衍生心理適應之問題。又因多數眷村老人為獨居生活,其安養與照護更是需強力關注的議題之一。
歷屆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