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

銀響力新聞獎得獎名單

第五屆評審團

調查報導類

調查報導獎

  • 台灣長照2.0上路多年,許多住宿機構仍綁縛失智長者,令人震驚。《今周刊》調查發現,因人力短缺與管理困難,物理與藥物約束成常態,長者健康惡化。衛福部估30年後失智人口逾90萬,屆時綑綁會是唯一解方嗎?我們走訪雲林與東勢,見證「零約束」與在地支持的可能。盼長照3.0推動「論質計酬」,翻轉現狀,讓長者尊嚴終老。

數位創新類

數位創新獎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即時新聞獎

專題報導獎

  • 日本、南韓面臨孤獨死衝擊,研究將原因指向高齡化,一人宅的激增,而這兩大條件,台灣都有了,想要安老、善終,布滿荊棘。孤獨死在台灣層出不窮,團隊深入調查,特清業者告知案量「淡季不淡」,台南鄭晴而里長,一年處理6件孤獨死,現場慘不忍睹。學者示警,孤獨死將日益普遍,再不擬出對策,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將招架不住。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即時新聞獎

  • 超高齡社會來臨,銀髮族電動代步器需求攀升卻釀交通亂象。近五年高齡者交通事故逾32萬件,112年電動代步器致死者全為65歲以上長者,目前國內將「電動代步器」視為醫療器材,交通部將它定義為「行人」,而非「車輛」,法規定義仍存爭議,銀髮族騎乘上路,危險與困難重重,臺灣長者的道路環境及意識,如何提升,備受各界關注。
  • 現在老人、老宅「雙老」問題越來越嚴重,無電梯老宅讓長輩出門困難,影響健康與社會參與,進而加重長照需求與負擔。採訪團隊找到銀髮族講述心聲,也提供建設性解方,若等待都市更新,緩不濟急,政府須重新思考社宅的規定、健全不年齡歧視的租屋市場等協助長輩,透過爬梳數據、找到個案、剖析觀察,邀大家關注銀髮族居住正義
  • 台灣現在許多高齡長者,屬於「戰後嬰兒潮」,不少人有經濟能力,年邁時不想造成下一代的負擔,因此想自己為自己投保,但卻礙於法令,除非經歷家暴才可獨立納保。長者們認爲,這樣的法令,是變相否認他們獨立自主性,民間團體也接獲不少案例,有長者因與子女關係疏離,或並未同住同一縣市,這樣的法條,徒增困擾。

單篇專題報導獎

  •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近四分之一長者面臨租屋困難,政府推動社宅,期待解決老年租屋的困境,但卻資源有限,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實施青銀共居的國家,而這樣的共生模式,跨世代的居住政策,在台灣可行嗎? 你我都會變老,邁入人生這個階段的同時,期待老有所居,每位長輩都能安居、適得其所,讓老後生活健康無憂、精彩豐富。
  • 哥哥揪妹妹、弟媳約妯娌,八名長輩熱熱鬧鬧一起到醫院進行《病人自主權利法》諮商。原來是大哥身體微恙,聽聞此法提供預立醫囑,可為人生最後階段做準備。除了安老,如何善終、不讓生命無意義延長,是許多長輩掛心的問題。專題記錄諮商過程,探訪簽署者動機及子女反應,以說故事的方式讓觀眾更加了解病主法。
  • 根據刑事局統計,2024年65歲以上被詐騙的長者超過9000人,平均每天約有25名老人上當受騙。不少年長者被詐騙集團視為”肥羊中的肥羊”,認為他們「有錢又有閒」,損失金額經常在百萬上下。但老人家閱歷豐富、閱人無數,理當不容易被騙才對,怎麼還會中了詐騙集團的招數?本報導訪問到兩名受騙長者,一塊了解他們如何掉入陷阱。

系列專題報導獎

  • 據政府統計,每年有超過15萬人因需照顧家人,不得已離開職場。 採訪團隊找到實際個案,聆聽血淚心聲,再訪問願意給員工長照協助的企業,提供建設性解方;同時,更發現有重症家庭,既找不到居服員、也無法去日照,只好獨自苦撐,凸顯政策忽視機構照顧的需求,用補助掐住照顧者選擇,迎接長照3.0,政府須務實了解長照家庭需要。
  • 失智症不僅帶來醫療與長照問題,更牽涉複雜的社會犯罪議題。本系列報導,從金融及法律角度,探討失智詐騙犯罪問題;從長照角度,檢討年輕型失智及老年型失智照顧的困境;從科技角度,檢視如何預防失智與走失;從醫療角度,分析失智善終面臨的生死難題。唯有完善制度政策,才不會讓「遺忘的你」,成為「被社會遺忘的你」。
  • 從高雄田寮到苗栗南庄、從南投仁愛鄉到嘉義新港,一群醫師選擇不離不棄,守在最需要的角落。他們,有的年近七旬、病後仍上山巡診;有的放棄城市發展,返鄉服務;有的創設互助家庭,溫暖失智照護者;也有人以菜園為起點,打造長者共生社區,看在偏鄉發光的醫者們,如何用愛與堅持,在資源嚴重缺乏下,守住長者的健康與尊嚴。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即時新聞獎

專題報導獎


大專院校類

新聞報導獎

  • 近年來,台灣孤獨死的案例屢見不鮮。本篇專題報導從嘉義的民間社會住宅──芳春公寓出發,連結公寓與嘉義當地獨居長者,探討高齡社會下,獨居者該如何面對生命終點的來臨?社工又該如何處理孤獨死個案,提供適切的支持與善後?當孤獨死趨於年輕化,當代的年輕族群又該如何面對?

數位創新獎

  • 透過不同角度,記錄日常生活的點滴,觀察理念如何在行動中體現,人們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平衡,而面對孤獨,有人選擇適應並找到內心的平靜,有人則積極改變,為自己創造新的可能。無論是追求獨立、逃離社會框架,或是單純習慣一個人的節奏,每個選擇都反映不同的價值觀,從中也見證人們如何實現、適應,並最終擁抱「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