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

銀響力新聞獎得獎名單

第三屆評審團

調查報導類

調查報導獎


數位創新類

數位創新獎

  • 他們是不一樣的殺人犯,他們從無前科,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人,因不堪長照壓力而殺人。近十年,全台累計97件。採訪團隊採訪犯案者周邊親友,研讀調查報告、判決書,試圖還原不為人知的照顧現場與創傷,看見這些子女、父母、配偶為何做出無法回頭的選擇,並探討如何能讓他們在懸崖邊踩下煞車。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突發新聞獎

專題報導獎

  • 防跌工班是什麼?工班以基隆市暖暖區為基地,以防跌為題,進入社區的家戶內協助環境改善,例如裝設扶手、改善照明等,預防高齡者跌倒。工班成員由社區裡的中壯年志工組成,進入有意願的家戶審視環境、與家屬溝通、協助裝設設施,甚至更進一步邀請長者進行「換工」,希望將互助的價值延伸下去。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突發新聞獎

  • 據內政部統計,台北市住宅超過一半沒有電梯,不少住在老公寓的長輩,不方便爬上爬下,寧可待在家中不出門,人老屋老的問題持續惡化。但老公寓加裝電梯,費用高昂、整合出資不易、還有違建問題,目前電梯增建案可執行率僅約一成,如何為困守老公寓中的長者開啟一道門,是高齡台灣正面臨的一大挑戰

單篇專題報導獎

  • 當有一天,你連自己都忘了,你該如何活下去?有人說,得了失智症,這輩子就沒救了,但真的就這樣嗎?李富城,資深氣象主播,疑似失智症初期。94歲林添發,弘道基金會大林志工站創辦人,罹患失智症超過20年。劉仁海牧師,兩家公益基金會董事長,罹患失智症超過十年,他們不因為失智而恐慌,還活出精采人生下半場!
  • 當新冠疫情將台灣的確診人數推向高峰,確診死亡案例中,更有三至四成來自長照機構內的個案時,長照機構的防疫能力開始被關注。此報導,突顯長照機構裡被照顧者身體相對孱弱,爭取時間格外重要,同時探討如何銜接長照與醫療系統間的時間差,加速通報,讓患者能及早用藥治療,協助長照機構度過難關。
  • 83歲的央行前總裁彭淮南,原本住在沒有電梯的老公寓裡,但在2022年初被發現搬了新家。根據統計,全台超過7成長者,住在沒有電梯住宅。為什麼不像彭淮南一樣,換到電梯大廈呢?除經濟上的考量,還有什麼原因,讓他們寧願守著老宅?雙北市府推出「樓梯換電梯之高齡換屋計畫」,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帶您來了解!

系列專題報導獎

  • 65歲的喜德阿公,他養雞的產蛋率,在雙崎部落一直保持第一名。突然間,同部落85歲的清慶阿公以及62歲的囍妹阿姨,開始悄悄贏過他。喜德阿公這才發現,原來他們竟藏有更厲害秘訣…。推動「友雞」生活的楊環靜為了幫助自己的父母,開始這一連串的理念與實踐,也透過居家養雞,讓更多長者重獲尊嚴和成就感。
  • 高齡浪潮下,如果把校園閒置教室,轉型為長照服務空間運用,您同意嗎?台北市在芝山國小推動第一個案例,但過程中來自家長的反彈不斷,究竟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另外我們也走入老松國小,校內設立失智據點,孩子的笑聲成為長者的良藥,如何讓社區實現扶老攜幼的理想?老幼共學如何打破年齡隔閡?
  • 老宅困老人,成了城市角落難以忽視的「雙老危機」,「老有所居」成了實踐老年居住正義的一大目標。透過第一線直擊,揭開高齡者「居住」的困境,面對長者居住問題,政府祭出各項政策配套,包括租金補貼、包租代管、社宅政策,但進一步追蹤,卻發現許多政策「看得到卻吃不到」,「何處是我家」也成了高齡長者共同的心聲。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突發新聞獎

專題報導獎

  • 作品報導苗栗後龍水尾社區的長輩會每週六主動又準時的到社區活動中心「阿嬤ㄟ胖」,對著麵糰揉揉又捏捏,一邊「抬槓」一邊動手,就連做錯都覺得好笑,對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嬤來說,笑聲比出爐的麵包還要多。透過「阿嬤ㄟ胖」,看到社區長輩運用在地農特產製作一塊塊用「快樂」做形狀的麵包,一起在地老化、健康老化。

大專院校類

新聞報導獎

  • 高齡化與少子化的人口發展趨勢下,「推展代間學習方案」已成為風潮。本作品透過報導台中客委會「伯公照護站老幼同樂學客語活動」及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鄭堯任在「老幼共學」的議題基礎上,結合了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選擇在台灣具有民族情懷的棒球運動為媒介,開創了幼老棒球隊,高互動性的活動能消弭長者與兒童的距離感,也讓他們在交流過程中減少代溝,促進世代學習,呈現老幼共學的創新可能。

數位創新獎

  • 針對近年來廣為探討的「青銀」議題,採訪從事青銀議題等相關產業、政府單位及不同地區的青年與長者,透過不同面向的紀實案例,活化「青銀共創」與其相關的青年就業、老年安養等議題。作品除了實地走訪的影像與文字外,也透過身為青年的角色,提出對此議題的不同看法與觀察,期望達到世代共融,促進社會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