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銀響力新聞獎」頒獎典禮於7月16日以線上直播方式登場,包括「平面(報刊雜誌)類」、「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廣播及網路音頻類」、「網路新媒體類」等四大類共30組入圍團隊透過直播觀看及視訊連結的方式共同參與,在評審公佈得獎名單後,典禮主持人立即連線得獎人進行感言分享,疫情之下,特殊的典禮型式也成為所有與會者最難忘的回憶。
「銀響力新聞獎」是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共同主辦,原訂於5月25日舉辦的頒獎典禮剛好遇上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而延期至7月16日,後續考量配合整體防疫措施,因此調整為線上頒獎典禮,但在「型式轉變,榮耀不變」的原則下,除邀請四大類別的評審透過視訊方式即時公佈得獎名單外,也保留實體典禮一定會有的「得獎感言分享」,讓所有得獎人與團隊都能在獲知得獎的當下,透過鏡頭分享心情,讓線上典禮更具臨場感。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管理處劉佳盈處長表示,推動「銀響力新聞獎」的目的是希望鼓勵媒體對高齡相關政策、社會、醫療、照護、生活…等多元議題投入關心,並提供具解方與符合時代價值觀的報導,引領國人建立並落實高齡友善社會觀念,讓台灣能以「多元」、「正向」態度迎接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
劉佳盈指出,為評選出更符合宗旨精神的作品,特別邀請11位分別來自媒體領域及高齡領域的專家學者共組跨領域評審團,並邀請媒體經歷相當資深,目前任教於中正大學傳播系,同時也是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的胡元輝教授擔任評審團主席,透過胡教授在媒體專業領域的許多指導與協助,讓第一屆銀響力新聞獎得以更順利的完成。
其他評審團成員中,高齡專業評審包括: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多扶事業負責人許佐夫、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媒體學界的專業評審則包括: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張國恩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張春炎、銘傳大學國際學院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程主任張舒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吳宜蓁、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
因著四大類別報名件數的落差,11位評審共分為三大組;「電視及網路影音類」由5位評審進行評分;其他類別各有3評審,但「廣播及網路音頻類」與「網路新媒體類」因報名件數較少,所以是由同一組評審進行評選。
11位評審在3月5日進行「共識會議」,針對評審辦法與評分標準進行討論並達成共識,隨後,各自依評分標準進行初審與給分;後續又經「入圍會議」與「決選會議」,評選出最後獲獎作品。
在平面(報刊雜誌)類中,專題報導共有27件報名,但即時新聞僅有2件,3位評審經過來回討論後,對於即時新聞仍有更高的期許,因此在入圍時,就決定從缺;相對於即時新聞的「冷清」,專題報導獎的優秀作品則是多到讓評審們難以抉擇,進一步針對題材影響力進行討論後,最終選出5件入圍作品。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共有23件報名作品,包括5件即時新聞、18件專題報導,報名件數雖然不算多,但題材內容豐富多元,從人物故事、地方創生到各種高齡政策探討都有。評選過程中,媒體領域的評審偏好軟性、可觸動人心的題材;高齡領域的評審則對於政策議題探討展現出更高的興趣,在決選會議中,兩個領域的評審們相互交流許多意見後,進而評選出優秀作品。
「網路新媒體類」是四大類別中,報名件數最少的,僅9個作品報名,雖然選擇較少,但評審們考量今年設定的規則須要是網路原生媒體才能報名,而這類媒體的發展與生存原本就相當不容易,卻仍願意投入相對於其他新聞題材,可能比較沒有點閱率的高齡議題,實屬難能可貴,因此從中評選出優秀作品給予鼓勵與肯定。
「電視及網路音頻類」是這次競爭最激烈的類別,共有69件品報名,包括17件即時新聞、52件專題報導,作品內容相當多元與豐富,且各具不同特色與優缺點,評審們從入圍會議時,就一直相當傷腦筋,仔細的從題材影響性,報導敘事的方式、畫面結構、後製特效…等不同面向持續交換意見,並從討論中逐漸產生共識,進而做出最後評選。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王乃弘表示,第一屆銀響力新聞獎的順利完成,很感謝一路走來的好夥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以及所有投入經費支持新聞獎的企業、單位與個人;尤其弘道一腳跨入相對比較陌生的媒體領域,過程中,仍有很多需要改善與學習的地方,因此,更要感謝所有評審老師在過程中給與的協助與建議,同時能有高齡專業、媒體與學術專業的陣容,是弘道的榮幸!
王乃弘指出,第二屆影響力新聞獎即將展開籌備,預計在2022年1月初至2月底進行徵件,期待有更多媒體朋友一起來報名。除了新聞獎的舉辦之外,弘道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媒體、高齡與社會大眾的跨域交流,讓位處三方的人們有更多交流學習與對話的機會,讓媒體更願意投入高齡新聞的製作、讓高齡相關社福團體學習更有效率的與媒體對話、讓社會大眾更願意透過觀看、閱讀來支持高齡新聞,進而形成正循環以落實高齡友善環境的推動。